中国太极拳网
当前位置: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料 > 太极拳图解 > 内容正文

85式太极拳图解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作者:小拳王 来源:中国太极拳网 发布时间:2012-03-24 18:13:28 【字体: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谱诀:进步栽捶破前踢,搂敌仆地腰胫击;    上下相随劲完整,腰沉胯松始得力。
    动作过程
    1.身体渐右转,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移右腿,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虚悬于右脚前。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经右胸前弧形下搂至胸前,掌心朝右下;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画平弧,随画弧随外旋移至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 6 1.、1 62).  2.左脚向前稍偏左迈出一步,先以足跟轻着地,随重心前移,全掌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渐左转,沉腰胯。同时,左掌随势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外侧,沉肘坐腕,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右掌内旋,渐变拳向前下方打去,略低于腰,拳心朝左,拳眼朝前。眼向前视,眼神关及右拳打出(图1 63、1 64)。

 

 

    技术要领
    1.左搂膝应在脚跟着地、重心前移弓左膝的同时进行,不要在左脚落地前,也不可在左腿弓好后搂膝。要上下相随,弓到、搂到、拳到,齐齐俱到。
    2.右拳向前下打去之前,注意身体要保持正直。在右拳下打“栽捶"时上体随之折腰前倾,并沉腰胯。因进步栽捶原义为将敌蹬倒于地,我连步赶上,一足踏胸,一拳击腹,故需折腰前倾。后虽改为左手搂敌腿,右拳击敌腰间或脚胫,但仍需要折腰前倾,然而折腰时,身虽前伏,但仍不能失中正之势。从头部、颈部、腰部到尾闾,必须保持一条斜的直线,百
会、中极、会阴一气贯通。自始至终须注意顶劲、拔背、敛臀、沉气、收正尾闾,而不可低头、弓背、屈腰、凸臀。
    3.进步栽捶容易犯的毛病是,右掌自胯侧向右、向后、向前画平弧,随画弧外旋移至右腰侧时早已变拳,违反了拳谚所说的“去时撒手,着人成拳"的原理。正确的方法是,  “拳”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将要击到位“栽"的时候才由掌握成拳。其他拳势凡有捶法的皆循此理。
    用  法    ·
    接前势,敌用左腿踢来,我即用左手顺势向左搂去,则敌必往左仆。我即将左足同时向前一步追去,屈膝坐实。右手随握拳,向敌腰间或脚胫捶去。右腿伸直,腰胯下沉。含胸,眼前看,尤其注意守我中土。
    注释说明
    栽捶,顾名思义是用拳从上向下栽击,其状如将秧苗等植物栽人土中。栽捶原名“击地捶”,原义
为我将敌蹬倒,即连步赶上,一足踩胸,一拳击腹,  故须击拳击及地。现为搂后捶击敌腰间或脚胫,则不必击及地,但仍须折腰前俯。杨式太极拳注重立身中正,上体折腰前俯的动作是不多的,进步栽捶是其中之一,这就提出了“立身中正,中正不偏"和“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命题。综观杨式拳的整体全局,从体用的角度来看是必须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但个别势式,因进击敌下路的客观需要,有时弯腰幅度不大,只要保持百会、中极、会阴一气贯通,坚守中土,内劲中正不偏的原则,“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也还是允许的。仅以太极拳冠以“捶"名的五捶为例,搬拦捶以打中路为主;肘底捶、撇身捶以击上路为主,当然可以辐及中路;栽捶、指裆捶主攻下路。打上、中路的拳势,保持立身中正安舒,当然不成问题;打下路的拳势,如一点不允许弯腰,勉强维持正直的上体,则变得过于矜持,生硬僵直了。所以,我们要“通权达变",既要坚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原则,又要有“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灵活。这就是矛盾的辩证统一。
    此式由于步法与上势相连而称为“进步",如依单势而论,实为“上步”,故杨澄甫弟子曾昭然等命名此式为“上步栽捶”,亦通。武、孙式均作“践步打捶",陈式作“击地捶”。
    据曾昭然说:  “向地之捶,澄甫师早年教人,系用覆拳(即拳背向前虎口向南),惟晚年教人,则系直拳。"曾询其故,澄甫师答日:  “两者用意全同,惟下击用覆拳较为有力,而用直拳(即虎口向前)则次式(翻身撇身捶)用肘时转来较有力耳。"充分说明无论是编拳或改拳,先辈们都是综观全局,是以用为主、体用合一为准则的,并主要考虑出拳是否有力。这和当前某些拳家唯“美"、唯“花哨”的主导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  “进步栽捶破前踢,搂他扑地腰胫击",完全秉承了《体用全书》对“进步栽捶”一式的用法总结。《全体大用诀》说“进步栽捶迎面冲",则此势的用法又与高探马势有点相似了。
不同的是,敌以手脚击我,我搂后,不是以掌而是以拳直袭其头面。此说一则与栽捶的形象不符,二则拳捶的“栽"法难以体现,因其已演变为“进步冲捶"了。然而胫骨的正面,又有别称“迎面骨"的,则此诀又极符合栽捶式的体用,想此诀的原意可能就是如此Ⅱ巴。

相关推荐
  • 热门
  • 推荐
排行榜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