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气温忽冷忽热,决定“到底要穿多少衣服”成了众多老百姓每天出门前都要面对的难题。尤其是穿多了衣服会热,穿少了又容易感冒,让很多老人都无所适从。到底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穿衣呢?
冬季26℃是最舒适的温度
根据国内外的综合实验数据显示,冬季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17~22℃。当环境温度低于舒适温度下限时,人就会开始有冷的感觉。若气温低于0℃时,便会有严寒感。
什么是"26℃穿衣法则”呢?
穿衣法则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当天的实际气温及衣物的保暖温度。
大家可以将穿衣原则理解为:当天气温+衣服温度=人体最舒适温度(26℃)。
当天的实际气温可以参考天气预报;
衣物的保暖温度,则可以参考以下数据:
薄款棉毛衫=l℃
厚款棉毛衫=2℃
抓绒衣(或薄外套)=3℃
厚羊毛衫+棉背心=4℃
稍厚棉外套=5℃
薄款羽绒服=6℃
厚款羽绒服=9℃
例如:当天气温是14℃,需再加12℃才达到人体最舒适温度26%:。此时,可在穿着内衣的基础下,加一件抓绒衣(或薄外套)和一件厚款的羽绒服。即14℃+3℃+9℃=26℃,如此类推。
穿衣公式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但不能完全依赖
局限性:
穿衣公式只对适用的地区及人群有效,重点还是因人而异。
实际性:
公式只写了衣服的保暖温度,但我们平时还要穿裤子、裙子、鞋子和其他保暖的装备(如帽子、围巾等)。所以,这个公式缺乏了实际性,总的来说,大家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适时增减衣物。
穿衣公式有多少可行性?
衣服材料的保温性的确可以测量出来,不过所用的单位不是摄氏度而是“克罗”。
克罗值是指在温度为21℃的房间内,一个人在休息的状态下,感觉舒适时所需衣服的保温值。
不过一件或几件衣服的整体保暧性并非各件衣服的克罗值简单加减就能得出。举例来说,北方某些地区的气温会达到零下十多摄氏度,甚至零下20多摄氏度,那么按照公式,就得穿五六件羽绒服,这显然不科学。
不同衣服的组合方式会影响其保暖性:
人们常会觉得穿两层较薄的宽松裤子比穿一层带绒的紧身打底裤还温暖,这是因为两层衣服之间会产生空气层,能起到隔热作用,防止身体热量向外流失,从而更保暖。
衣服的款式设计也会影响其保暖程度:
同样面料、同样宽松程度的毛衣,领口、袖口开口小的空气更不易流通,也就相对更暖和一些。
人体体质、健康状况、环境不同影响保暖效果:
该穿多少衣服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不能照搬所谓的“公式”,秋冬季节穿衣原则是以保暖舒适为宜。
贴身衣服选柔软、轻薄的更舒适,中间一层可以穿蓬松一些的衣服来保暖,最外层则可以穿防风的衣服。围巾、帽子、手套可以减少裸露部位的热量流失。此外,外出时最好系紧领口、袖口和下摆,达到保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