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和气清,芳菲四月时。在绿肥红瘦、暗香疏影的大地回春之际,4月1日至4月10日,来自北京、重庆、山东、陕西、河南、贵州、江西、云南等全国各地的15名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参加了“心系西藏,感恩太极”游学行活动,传播太极文化,传承感恩精神。
历经2000公里 雪山之巅留下太极身影
此次游学行活动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为起点,15名太极拳爱好者沿着滇藏公路线,历经2000余公里、10天的乘车行程后抵达“圣城”拉萨。
滇藏公路线沿途四季变换,风景如画,但也需跋山涉川,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一路需要翻越高山,淌过激流,穿过雪山峡岩、隧道大桥,途经空气稀薄、气候严寒之地。
一路上,在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的金沙江大拐弯,在三江并流、雄峰壮丽的梅里雪山风景区,在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原始的人工晒盐场地的西藏千年古盐田,在号称生命禁区、海拔堪比珠峰大本营的东达山垭口,在蜿蜒起伏、险峻壮美的怒江72拐,在皑皑白雪终年不化、郁郁森林四季常青的米堆冰川山脚下,在芳菲烂漫、红遍山峦的林芝波密桃花村,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太极拳友们克服严寒缺氧的恶劣环境,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这些祖国的大好山河处留下了太极拳的身影,使太极文化得到更广泛和深远的传播,受到沿途各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年龄最大者62岁 十余年练拳受益匪浅
此次游学行活动的太极拳友中,有半数人的年龄超过50岁;练习太极拳少则一两年,多则十几年。其中一位来自重庆的太极拳友桂世礼,今年62岁。一路上,看似纤小瘦弱的桂世礼阿姨不惧严寒,不畏缺氧,一直坚持到最后。
据桂世礼介绍,她练太极拳已经有十多年了。桂世礼50来岁时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常年低血糖、低血压、经常性晕厥的身体状态让她无法正常生活,“就连上厕所都不敢关门,就怕晕倒了没人来扶”。
接触到太极拳后,桂世礼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拳,身体得到了明显好转。“要在以前,我心态再年轻、再想到处走走,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桂世礼说,“可我现在身体好的很,原地转圈能转200个。我一个人出来,家里人也不用担心啦!”
除了桂世礼,同行的很多拳友都从习拳中受益,在健身祛病方面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好处。
怀感恩之心游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践行生命的路径,也是直达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身心载体,更是一门生命的学问。青年太极拳名家、西藏自治区武术协会发起人兼秘书长杨大卫介绍到,“太极拳在发展、传播和走向世界的同时,面临千头万绪的问题,落脚点还是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出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对太极拳‘士子’精神的执着,对弘扬太极拳文化的发愿、以及报答师恩、传承技艺为使命的拳拳之心,我们成立了感恩太极大学堂”。感恩太极大学堂也是此次“心系西藏,感恩太极”游学行活动的主办方。
杨大卫说:“提起感恩,就必须提到我的老师——传统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扎西老师是藏族人,她在四十多岁因患病无药可治后结缘太极拳,而太极拳也改变了扎西老师的一生。扎西老师曾说,‘在我生病的日子里,组织上安排我到内地就医,病好后由于不能再回高原工作,组织上继续给我发工资,保障了我的生活来源,我发自内心感谢国家。太极拳救了我,我希望它能帮助更多的人’。”
扎西老师今年已经85岁了,但她仍怀着对太极拳深深的感激之情,倾自己所能,义务授拳,造福了成千上万的人,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和感恩。“这份感恩之心,其实就是我们此次‘心系西藏,感恩太极’游学行活动的初衷。我们不仅希望太极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希望这份照亮他人的感恩精神得到传承。”杨大卫说。
感恩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使命感召。感恩太极拳大学堂于2015年7月创立,由传统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女士担任总顾问。截止2016年底,来自比利时、澳洲、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12个国家及国内的上千名太极拳爱好者来大学堂参加学习;此外,大学堂在全国31个省和自治区建立了分站和流动教学点,在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建立了分校,逐渐形成了以太极拳精英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体育品牌。
杨大卫简介
杨大卫,1983年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西藏自治区武术协会发起人兼秘书长,首批入选“陈家沟世界太极名人墙”的青年太极拳名家,传统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被誉为“太极小生”。师从当代著名杨氏太极拳名家扎西女士和传统陈氏太极拳名家田秋信先生。曾获得过北京市太极拳比赛三连冠,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和太极剑第一名,全国首届武术运动大会杨氏太极拳第一名。出版专著《感恩太极》《身体实践与文化秩序——对太极拳作为文化现象的人类学描述》。
2015年7月,杨大卫创办感恩太极大学堂并担任校长,专职从事太极拳的教学和文化传播。因其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教学特点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捧和爱戴。(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