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释;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恶就出来了。
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和易互相矛盾而促成。
长和短互相比较才能体现;
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
音和声因为对立才能显得悦耳动听;
前和后彼此排列才能有顺序。
道家思维: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就像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等自然现象一样,是相辅相成,相互比较的产物。在模糊的思维世界里它们是不分彼此的,谁是美,谁是丑;谁是善,谁是恶;都是主观的看法。而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有稳定性的,主观认识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的。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它们同源异形,相差甚微,不过是一枚银币的两个面。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无和有其实只是一枚银币的两个面,以有为的手段达到的目的,用无为的手段同样也可以实现。
道论国学:
这一节说的是反义词的概念,在许多国学著作中都说到了反义词,比如说在鬼谷子的捭阖术中就有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之所以是相反的,因为这是人们经过对比得出的结果,也就从侧面的说明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启示:
现在我们用心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发现这件事情反而不太容易做到呢?比如我们在苦思冥想一道难题,而思考不出来时,我们能不能想一想,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一道题上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呢!其实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要让学习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这样会适得其反。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刻意去追求,一定要顺其自然。这一节也从侧面的揭示了,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它的优劣性,不要单方面的去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