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其犹 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天地之间不正像个大风箱吗?
虽然空虚但却不匮乏,越是拉动它,可能流失的东西就越多。
有些人常常喜欢喋喋不休,结果说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最终使自己走向极端。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控制自己的言行。
道家思维:
道家思维倾向于内敛,这种内敛源于它独特的思维观念,道家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思维境界的高低。个人的思维境界很低,看到的世界也是浮光掠影的,要想深刻的认识世界,首先就要思维内敛,把注意力转移到自我,只有对自我思维有清晰深刻的认知之后,我们才能对复杂的客观世界有清醒的认识。
思维案例: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叫宫本武藏,另一位是他的弟子柳生又寿郎,师徒之间还流传着一段佳话。
当年柳生学艺时,曾问过师傅宫本说:“师傅,按我的资质,练成一流剑客要多久才行?”
宫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吧!”
柳生说:“啊,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师傅回答说:“那就要20年了。”柳生一听,很是奇怪,便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加倍刻苦练呢?”
宫本回答这次的回答更干脆:“那你必死无疑,根本成不了一流剑客。”
柳生非常吃惊不小,忙问:“为什么?”
师傅认真的告诉学生:“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意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只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意自己呢?”
柳生听了这番话语,茅塞顿开,后来终于把自己造就成日本一代名剑客。
道论国学: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常用一张利口和别人顶嘴,这样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说话要说到恰倒好处,做到无过而无不及。在这点上,儒家和道家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殊途同归,求同存异。许多专家,学者,学到一定时候就开始互相指责,戴着我们圣人帽子去指责别的文化,比如一些专家就用道家文化来指责儒家文化,但是冷静的想一下,指责并不是我们圣人的本意,差着几千年我们怎么就知道老子是在指责孔子呢,还不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吗!学知识一定要有包容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样才能学到真知!
拳能守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