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拳网
当前位置: 中国太极拳网 > 健康养生 > 疾病防治 > 常见疾病 > 内容正文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兴银 来源:太极拳 发布时间:2017-07-31 17:12:30 【字体:

母乳性黄恒指的是婴儿在出生一周以内的时候出现的黄恒(由于胆红素代谢故障引起的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随着时间推移在一个月内会到达最高峰,发现母乳性黄恒的话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不过多数都不会对婴儿造成严重影响。在怀孕和母乳期间注意饮食和卫生都是可以避免的。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恒婴儿指数正常值是多少

  最高:约51.3μmol/L

生后4天:<171~205μmol/L

早产儿:<256.5μmol/L

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1、发病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2、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 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 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 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恒多久能退掉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怎么护理母乳性黄恒婴儿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1、要注意每天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进展情况及全身症状,有无发热、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跳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以便早发现早就医。

2、注意常规婴儿脐部清洁,防止感染,加重黄疸。在医生指导下光疗,服中药,日光浴,避免体温过低或过高,避免晒伤。按需喂养,母乳不足时应及时增加配方奶,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液量,让宝贝多从尿液及粪便中排泄胆红素。

怎么预防母乳性黄恒

什么是母乳性黄恒?母乳性黄恒的原因是什么?

1、孕母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

2、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破损感染。

总结:母乳性黄恒多数不会对婴儿造成严重伤害,但是有些婴儿会出现发热、嗜睡、吮乳困难等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预防工作,不给患病的机会。

相关推荐
  • 热门
  • 推荐
排行榜
本类热门
太极拳推荐